携抹茶回归祖国 愿亲人健康美丽
国标《抹茶》起草人单位
安全 健康 美味
南宋·佚名·斗浆图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把宋时的风物盛入画境,敛宋时的光阴研入墨笔,四川博物院年度大展“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——苏轼主题文物特展”上,一幅南宋的《斗浆图》,运以精心,出于妙笔,盈尺的绢本斗方上,描绘了一个比文字记载更生动写实的斗茶场景,还原了一个活色生香的宋代市井。 打开千年前纷纭的往事,重见隔世的光阴,宋时的街市繁华,商铺林立,茶肆遍布,《东京梦华录》卷二之“朱雀门外街巷”中记载:“以南东西两教坊,余皆居民,或茶坊。街心市井,至夜尤盛”;《梦粱录》亦曰:“坊巷桥道,院落纵横,处处各有茶坊、酒肆”。 摄影:刘小龙 茶,可以很雅,雅到点茶与焚香、挂画、插花并称为宋人四大雅事;茶,可以很俗,俗到平民百姓的寻常生活不可或缺。宋人饮茶风气兴盛,点茶是两宋流行的饮茶方式,亦是宋人最风雅的日常。点茶前先将茶叶研磨成茶末,用沸水调成茶膏,再入盏冲点,一边注水,一边以茶筅快速击拂,冲点击拂数次,使茶末和水完全交融成乳状。 摄影:刘小龙 由点茶演化而来的技巧比试便是斗茶,宋代斗茶风气兴盛,皇室贵族、文人雅士、平民百姓皆好斗茶。斗主要是斗色斗浮,色即茶汤色泽,以纯白为上;浮指沫饽,华之薄者曰沫,厚者曰饽。蔡襄的《茶录》曰:“茶少汤多,则云脚散;汤少茶多,则粥面聚”,宋徽宗《大观茶论》记载:“乳雾汹涌,溢盏而起,周回凝而不动,谓之咬盏”,斗茶以色白及咬盏最久为胜。 翩跹着宋时不泯的记忆,婉转着笔墨间不朽的韵致,《斗浆图》是一幅人物风俗画,两宋时期,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,普通市民阶层扩大,以表现市井生活为内容的风俗画空前发展,宋代的社会、风俗、人物及服饰皆被描摹入画,突破了传统绘画创作中崇尚高雅的窠臼,再现了宋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。 摄影:刘小龙 《斗浆图》画风淳朴,设色古雅,斗浆即斗茶,它生动地描绘了宋人街头斗茶的情景,展示了宋代独具特色的斗茶文化。《东京梦华录》卷五之“民俗”中提到“更有提茶瓶之人,每日邻里互相支茶,相问动静”,画中六位“提瓶人”,他们的表情、神态、动作各异,有的提瓶注汤,有的正在品茶,有的夹碳理火,有的相互交谈,传神地表现出斗茶者真实质朴的形象。人物面部采用细微的高古游丝描,刻画细致,用笔细秀,兼以淡墨晕染烘托,形神兼备,自然真切。 泛黄的绢帛,古雅的画意,承载着数百年光阴的重量,收藏着一个朝代的气息。《东京梦华录》卷五之“民俗”记载:“其士农工商,诸行百户,衣装各有本色,不敢越外”,可见服制甚严。画中人物所着服饰为竖褐,又称短褐,上襦长裤,头扎皂色裹巾,是底层小商贩的典型造型,其中两人腰间挂伞,三人脚穿草鞋,一人穿蓝色布鞋,一人赤脚。人物衣褶处使用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,简练流畅,线条遒劲,转折顿挫间展示出下层百姓衣物的特色。 摄影:刘小龙 有一袭烟火气从遥远的南宋轻轻拂来,在数百年前的市井一隅。地上的支架上放置着竹编提器,内有碳炉,汤瓶置于碳炉之上,竹器、雨伞等器物采用了界画的技法,描绘得精准细腻,其中一个筐上还精心绘上了凤纹。汤瓶、茶筅、茶盏皆是宋时点茶的必备用具,画中器物虽多,却一丝不苟,繁而不乱。《斗浆图》无作者款识,仅在画面左下方钤清初收藏家“张则之”一方印章。集市街景,社会风俗,点茶之器,斗茶之人,是笔墨收容中的众生百态,是线条勾勒下的世俗万象,在静静的展厅内与之相对,婉转着与南宋擦肩而过的辰光。 摄影:刘小龙 “矮纸斜行闲作草,晴窗细乳戏分茶”,分茶,指茶百戏,这是一种利用茶末与水的反应,将茶汤幻变成不同物象图案的高超技艺。宋代陶毂在《荈茗录》中记载:“近世有下汤运匕,别施妙诀,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,禽兽虫鱼花草之属,纤巧如画,但须臾即就散灭。此茶之变也,时人谓之茶百戏”。风雅的宋人,把点茶点出了新的花样和高度。 凝练在宋时的诗意里,封存在隔世的画境中,尽管风雅繁复的点茶在宋之后日渐式微,成为茶文化的绝响,然而跨越千年,我们依然可以体验古人曾体验过的幸福,蔡襄“兔毫紫瓯新,蟹眼青泉煮”的精美之器,东坡“雪沫乳花浮午盏”的人间清欢,陆游“晴窗细乳戏分茶”的文人雅趣,点一盏茶,在千年的风雅里,与宋人心心相通。 上海市宝山区传承末茶道协会组织的斗茶 转载自:四川博物院
关于宇治抹茶 采买 非遗末茶体验馆 关注我们
营业执照号:913101156624840917
Copyright © 2021 ,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2035159号-1 沪ICP备2022035159号-2